“到底啥时候降息啊?我美股账户都快拿不住了!” 上周聚餐时,做私募的老王盯着手机上的美联储新闻直叹气。这恐怕是今年投资者最头疼的问题——美联储的降息剧本就像悬疑剧,每次放点风声市场就上蹿下跳。但以我跟踪联储政策十年的经验看,2025年的降息窗口其实比大多数人想的更窄,今天就来拆解关键时间线索。
翻遍6月会议纪要,最扎眼的是那组数据:19名委员里,11人咬定年内最多降1次,剩下8人坚持降2次。这种分裂背后藏着两个致命分歧:
通胀幽灵还在游荡:别看5月CPI降到2.4%,但鲍威尔私下说过“服务业通胀像粘在鞋底的口香糖”——尤其是医疗和房租,去年我帮某资管公司做模型时就发现,这两项对政策利率的敏感度比制造业低30%以上。
特朗普的“影子主席”威胁:这可不是玩笑!7月9日他公开炮轰利率“至少高3个百分点”,还放风要提前任命继任者向鲍威尔施压。政客干预央行独立性?历史上有先例——1980年代里根就成功逼联储转向,但代价是通胀反弹到两位数。
如果我是美联储观察员,会直接把这几个日子圈红:
9月18日会议:关键看8月非农(9月6日公布)。假如失业率冲上4.5%(现在4.2%),加上零售数据疲软,降息25基点概率会飙到70%——毕竟明年大选在即,美联储不敢背“扼杀就业”的锅。
12月11日会议:押注这里最安全!参考2024年模式:当年12月降息后,美股季度涨了12%。但注意新版“点阵图”可能砍掉1次预期,和去年12月操作如出一辙。
黑天鹅:10月紧急降息?如果出现两个信号:①油价突破100美元(现在85),②三个月内新增就业连续负增长——这种情况20年来只发生过三次,每次都触发紧急行动。
去年我一个读者在降息预期炒热时干了两件事:
提前锁定5年期定存:趁中小银行抢存款(某城商行给到4.1%),比降息后的三年期国债还高1个百分点;
囤积消费龙头股:比如可口可乐(KO),历史数据显示首次降息后6个月平均涨15%,因为利率敏感型消费最先复苏。
但今年得换个思路!鲍威尔最新表态:“即使降息,幅度也会很浅”——翻译成人话就是别指望大水漫灌。我的建议是:
债券别碰长期国债(TLT),改选1-3年期公司债(如VCSH),信用利差保护更厚;
美股聚焦“现金奶牛”:微软(MSFT)这种手握1300亿现金的巨头,回购力度可能加大,比赌成长股更稳当。
最后说点大实话:
降息从来不是救世主,更像是经济疲软的确认信号。参考1995年和2019年周期,首次降息后美股都经历过10%以上的回撤(想想“买预期卖事实”)。如果你现在满仓梭哈,不如先问自己:真能承受三个月账面浮亏吗?
更靠谱的做法是拿张纸,写下你能接受的最大亏损比例,然后倒推仓位——这个土办法帮我躲过了2022年熊市。当然,市场永远有意外,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对冲妙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