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朝晖可不是普通高管。翻翻履历就知道,他从科员一路拼到副行长,整整花了18年:管过外汇、搞过信贷,2014年39岁就当上副行长,当时还是厦门银行最年轻的领导班子成员。按常理,这种元老离职,公告里总得写点“衷心感谢贡献”之类的场面话吧?可这次偏偏没有,冷冰冰一句“个人原因”就完事儿了。你懂的,金融圈最讲究体面,这种反常连业内朋友都私下嘀咕:“是不是出啥问题了?”
为啥“个人原因”这么微妙? 我对比了去年9月另一位副行长陈蓉蓉的离职公告——人家到龄退休,公告里可是明明白白写着“恪尽职守、贡献突出”。更别说今年1月董事长姚志萍调离时,董事会还专门致谢她“带领银行逆势企稳”。这么一看,李朝晖的静默离场确实扎眼。
我个人猜测,可能和这两年的业绩压力有关。2024年厦门银行净利润跌了2.61%,而李朝晖分管过的规划发展、董事会协调,恰恰关联战略落地。去年有篇报道提过,他任内推动过数字化改革,但具体成效没公开——搞不好这就是关键。金融系统里啊,有时候“个人原因”约等于“总得有人背锅”。
当然,也可能是他想换个赛道。47岁在金融圈不算老,有监管层+商业银行双重经验,去民营机构当个高管也挺吃香。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主动跳槽,银行通常会给个台阶下。现在这冷处理,感觉更像双方默契的“低调分手”。
这事给职场人提了个醒:再光鲜的职位也得看实绩说话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分行长,任上拉来百亿存款,离职时全行欢送;另一位只会搞形式主义的,调岗时连告别会都没开。所以说,职场口碑啊,终究是干出来的。
你们身边有类似的人事故事吗?评论区唠唠呗~